内容详情

病房200米外的烟火

1

在攀钢总医院肿瘤科病房与一条小马路之隔的地方,一间不起眼的临街小屋里,每天的不同时段都会飘出饭菜的香味,升腾着朴实的烟火气。这间由肿瘤科医护人员众筹资金亲手打造的“爱心厨房”,免费提供场地、厨具、水电乃至油盐酱醋米面,让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和艰辛陪护的家属,能随时做上一碗合口的热饭。这200米的距离,丈量着医者仁心的温度,也成了连接病房与希望的生命暖廊。

缘起:一顿热饭背后的医者仁心

2

走进攀枝花东区木棉路133号,“攀钢总医院肿瘤精准放疗中心爱心驿站——爱心厨房”的牌子下,烟火正暖。冰箱靠墙而立,灶台上电饭煲飘着饭香,电炒锅里青菜圆子汤翻滚,几位患者家属正专注地烹饪。这里的一切——场地、水电、冰箱、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米面葱姜蒜——统统免费。

据肿瘤科主任何平介绍,科室每年收治患者约2500人次,其中约20%来自边远山区或低收入家庭。肿瘤患者需要高营养、清淡软糯的食物,放化疗的副作用又常致恶心呕吐、进食时间不定。“食堂餐食难满足个体需求,外出就餐贵且不便,家人送饭更是长途奔波。”何平说。为了将医疗服务真正延伸到患者和家属心里,肿瘤科萌生了建爱心厨房的想法,并得到院方全力支持。

从内科大楼4楼肿瘤科出发,步行3分钟、200米开外的这间小屋,成了爱心的落点。租房、装修、通水电、购设备、添调料……启动资金全部来自科室医护人员的“众筹”。“就想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一下吃饭的难题。”何平的话简单却厚重。

温情:方寸厨房里的希望与泪水

3

这间小小的免费厨房,迅速成为患者家属的“生命加油站”,承载着远超一顿饭的慰藉与力量。

 47岁的向女士熟练地为肝癌丈夫熬煮蔬菜肉沫粥。看着消瘦的丈夫有滋有味地喝下满满一碗,她强忍的泪水终于滑落。“他随时想吃,我随时能做!这厨房救了我们。”一碗及时的热粥,是支撑她走下去的支柱。来自凉山州会东县的范女士,承受着疾病与债务的双重重压。“爱心厨房帮我省下了一大笔开销,”她眼中含泪,“在这里治病,心都是暖的。生病不幸,但遇到他们,又是幸运的。”她的心声,道出了许多困境中患者的共鸣。80岁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张大爷的老伴,再不用每天奔波送饭。

短短半年,爱心厨房已惠及众多病患,甚至其他科室的特需患者经允许也能使用。如今,每天约有10至15位特需患者家属在此烹饪,最多时超20人错峰使用。

守护这份温暖,需要规则与责任。墙上张贴着“厨房公约”:规范用电、珍惜食材、关爱他人、保持卫生。医护人员不仅治病,更化身“管家”——每日排班,轮流担任清洁员、安全员。科室还发出倡议,呼唤志愿者和社会爱心加入,共同呵护这缕烟火。

坚守:自费众筹下的爱心长明灯

5

维持这方温暖天地,意味着持续的成本与付出。厨房配备了防火锡箔墙纸、灭火器、智能监控,安全是底线。但每月房租400元、电费约500元,加上不断消耗的米面油、调料等物资补给,月均支出在2500-3000元。这笔不小的开支,至今依然全部依靠肿瘤科医护人员的自筹资金。

“看到患者和家属的笑脸,一切都值了。”何平主任道出坚持的动力。他常利用间隙巡视厨房,检查物资、安全、卫生。专人每日负责运营管理,确保一切井然有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的安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运行半年来,爱心厨房的影响早已溢出医院围墙。它不仅赢得患者家属的衷心感激和院方的肯定支持,更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了传递善意的“网红”坐标。手拉手服务公司送来了价值千元的米面洗洁精,期待在今后,会有更多的社会的暖流涓涓汇入。

“我们会一直办下去。”何平目光坚定,“尽力满足特殊患者的需求,解除后顾之忧,减轻负担,让他们安心治疗。”这间200米外飘着烟火的小屋,已成为攀钢总医院肿瘤科一个无声的承诺——让医疗的关怀,穿透冰冷的病痛,抵达人心最渴望温暖的深处。这束由白衣天使亲手点燃并守护的灯火,将持续照亮病榻旁的路,温暖前行的人。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