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刘大爷因长期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全身血管条件较差,曾多次因血管通路问题影响血液透析治疗,更出现双侧颈内静脉导管功能丧失,面临无法有效透析的困境。面对这一棘手情况,攀钢总医院肾脏内科及介入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决定突破传统路径限制,创新性地选择右侧颈外静脉作为TCC(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置入入路。
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精准实时引导下,医疗团队细致操作,首先通过球囊扩张技术成功开通了高度狭窄的锁骨下静脉段,为导管置入创造了必要条件。随后,团队顺利经颈外静脉将TCC导管置入至上腔静脉,建立了可靠的血液透析通路。该术式充分利用颈外静脉作为替代路径,有效避开了颈部内侧传统深静脉已闭塞的区域,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
术后,刘大爷的导管血流量立即达到透析所需的理想标准,可满足日常透析需求。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他避免了跨省转诊的奔波与高昂成本,也为临床处理复杂血管通路失败病例提供了新思路和宝贵经验。
易大姐因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内瘘出现反复狭窄问题,既往多次行传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效果逐渐减弱,血管通路面临失效风险,严重影响其透析质量和生存状况。
面对这一挑战,医疗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决定采用先进的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团队首先对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随后将载有抗增殖药物紫杉醇的球囊精准送达病变血管段并充分贴壁扩张。紫杉醇可被局部血管组织高效吸收,有效抑制内膜过度增生,从病因上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显著延长内瘘通畅时间,避免了短期内再次干预的需要。
术后,易大姐的内瘘震颤迅速恢复良好,搏动有力,透析时血流量充分稳定,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像易大姐这样血管资源匮乏、反复狭窄的透析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可靠的解决方案,有效保障了生命线的长期可用,也展现出药物涂层技术在血管通路维护中的重要价值。
据肾病内科胡波主任介绍,科室通过成功开展DSA引导下颈外静脉通路重建术与紫杉醇药涂球囊技术,为复杂血管条件透析患者的通路维护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实用解决方案。这两项技术相互协同、优势互补,既拓展了通路建立的路径选择,也有效延长了通路的使用寿命,展现出多技术联合应用在血管通路领域的广阔前景。